5分53秒!央视聚焦徐工:工程机械上有朵“云”

   

  工程机械是徐州的一大优势产业,如何让优势产业走向未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调研行走进徐州。

  在徐工挖掘机生产车间,一个特别的空间吸引了央视记者的注意。一面白板、几张会议桌,这个出现在生产线旁边的小空间,被大家成为“创新工作室”。无论是研发成果的验证,还是生产线上的难题,都能在这里第一时间解决。

  工作室的成员们正在为焊缝监测系统做升级,这套新型系统就像挖掘机的“数字医生”,能够最终靠在线D扫描,把挖掘机的动臂在焊接过程中的缺陷智能识别出来。而成员们的创新成果,主要都集中在一个不到巴掌大的探头里。

  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工艺技术部部长方荣超别看这个小小的探头,里面集成了60多个晶片,相当于60个小的微型传感器,能够对焊缝内部质量进行实时动态检测。有了这项突破性技术,现在的智能检测与人工相比,效率提升了120%,检出率也从80%提升至100%。但创新的路从来都不好走。

  当时国内没有一家供应商愿意承担这个设备的集成工作,过程中项目经理顶不住压力更换了5个。如果外面不行我们就自己来集成。我们反复验证了上百组试样,全过程都能轻松实现无人化。”方荣超说。

  创新的成果还体现在一个个小细节里,记者看到,重量相差30顿的动臂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智能化改造让这些“大块头”也能柔性化生产。记者还发现,每个零部件上都有一个二维码,这个专属的“身份证”让他们有序组装。每8分钟就有一台挖掘机下线,生产质量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让团队里的成员对创新充满信心。

  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工艺技术部焊接工艺师李利东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研发、落地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最终我们成功了,为以后公司在更多制造方面的转型,提供了参考意义。

  在工厂内部,像这样的工作室还有6个,他们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目前,企业已经获得了超过800项专利。工作人员和记者说,他们创新的背后还有数字技术的强大支撑,通过5G技术和云服务平台,产品从一块钢板到最终下线,全生命周期都可以监测和追溯。

  今年以来,徐州新建5G基站900个,累计超过1.95万个。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很多传统企业都在积极上“云”。这朵“云”能释放出什么样的能量?

  徐工汉云网络站点平台已经和80多个行业的7万多家企业建立合作。这朵“云”要想将人、设备、信息化系统及整个工业体系连接起来,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接入设备

  徐工汉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亮:我们在国内连接了大约140万台高价值设备。在海外,我们目前赋能了大约80个国家和地区。

  在徐工汉云的产业地图上,记者看到,平台最远的合作在一万八千公里之外的巴西,最深抵达了地下一千多米的矿井,最高去到了青藏高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平台可以为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也能提前预判风险,保证生产安全。

  “持续了4年的研发,为我们的客户提供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决策大脑,帮助客户提高生产运营能力。”张启亮和记者说,这朵“云”要做的下一步,是能更好的服务于人,这也是未来的新趋势。

  因此,他们不仅仅和制造型企业合作,还要在“云”上和设计企业牵手。在一台可以远程操作的设备上,就运用了两大平台的优势。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副主任路易霖:我们大屏幕上是一个视频拼接的技术,还原了真实驾驶操作的流程中的实际效果。我们在上面的交互功能,包括AI障碍物的智能识别,数字孪生式的铲刀姿态方案,让我们的操作人员能够越来越好、更直观来操控我们的产品。

  这朵“云”的能量还能更大,她说,依托云平台,可以精准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大到驾驶舱,小到零配件上的一个按钮,都做过无数次的数据分析和实验。

  整个产业已经走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工程机械可能未来就是从工具转化成我们的智能型伙伴,实现人与机器之间的一个很好的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