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8-03 16:29:49 | 作者: 安博足球官网
时间: 2024-08-03 16:29:49 | 作者: 安博足球官网
四轮驱动(4WD, 4-wheel drive),或四轮传动、全轮驱动、全时四轮传动(AWD, All-wheel drive)是指汽车的动力系统能将引擎的动力同时传递到所有四个车轮的设计。与此相对应的,大部分汽车的引擎只驱动一对车轮,另一对车轮不产生驱动力,称为两轮驱动。四轮驱动的优点是汽车的动力分配平均,在由于路面或地形原因轮胎抓地力不足的情况下,四轮驱动车有更好的操控性。因此,四轮驱动车更适宜于越野行驶的要求。在雨雪或冰路面上,四轮驱动车也更易于掌握。一般来说,四轮驱动车通常指越野性能较强的车辆,常常要手动通过手柄或按钮更换两轮或四轮驱动模式。而全轮驱动车则主要是为在公路上行驶设计的,全时采用四轮驱动模式,只具备有限的越野能力。在整个行驶过程中从始至终保持四轮驱动的形式,发动机输出扭矩以固定的比例分配到前后轮,这种驱动模式能随时拥有较好的越野和操控性能,但不可以依据路面情况做出扭矩分配的调整,并且油耗较高。而分时四驱则是由电脑芯片控制两驱与四驱的切换,在正常路面,车辆以两轮驱动模式行驶,遇到越野路面或者车轮打滑时,电脑将探测并自动将动力分配到另外两轮。对于分时四驱模式而言,控制程序的优劣会影响到驱动形式切换的智能化。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由驾驶员手动控制以切换驱动形式的兼时四驱(Part-Time 4WD)。现在很多SUV及越野车同时拥有以上四驱模式的一种或几种以互补短长。1.由于全轮汽车可通过汽车的全部重量作为附着压力,从而使附着力明显地增加,即扩展了牵引力极限;2.可以把发动机的动力分别传至各个车轮,即减少了每一驱动轮的驱动力负担,因而能确保在不超过轮胎摩擦极限(不发生车轮打滑)的情况下,将足够的动力传至路面,使汽车具有很强的越野能力;全时全轮驱动简称AWD(All Wheel Drive的简写)。具体的含义是:汽车在行驶的任何时间,所有轮子均独立运动。全时全轮驱动车辆会比两驱车型(2WD)拥有更优异与安全驾驶基础,尤其是碰到极限路况或是激烈驾驶时。理论上,AWD会比2WD拥有更好的牵引力,车子的行驶是依据它持续平稳的牵引力,而牵引力的稳定性主要由车子的驱动方法来决定,把发动机动力输出经传动系统分配到四个轮胎与分配到两个轮胎上做比较,其结果是AWD的可控性、通过性以及稳定性均会得到提升,即无论车辆行驶在何种天气以及何种路面(湿地、崎岖山路、弯路上)时;驾驶员都能够更好的控制每一个行迹动作,来保证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而在驾驶时,全时全驱的转向风格也很有特点,最明显的就是它会比两驱车型转向更加中性,通常它可以越来越好的避免前驱车的转向不同和后驱车的转向过度,这也是驾驶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的特点之一。也正因为AWD的存在,为汽车提供了“主动安全、主动驾驶”的机会。目前应有这种技术的厂家已经有不少,这其中包含我们熟悉的奥迪Quattro、大众4motion、奔驰4MATIC、讴歌SH-AWD等等代表车型:A4 3.2 FSI Quattro、大众CC)、奔驰S350 4MATIC、讴歌MDX)等。分时四驱(PART-TIME 4WD)这是一种驾驶者可以在两驱和四驱之间手动选择的四轮驱动系统,由驾驶员根据路面情况,通过接通或断开分动器来变化两轮驱动或四轮驱动模式,这也是越野车或四驱SUV最常见的驱动模式。分时四驱靠操作分动器实现两驱与四驱的切换。它的优点是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稳定性高,坚固耐用,但缺点是必须车主手动操作,有些甚至结构较为复杂,不止是一个步骤,同时还需要停车操作,这样不仅操作起来挺麻烦,而且遇到恶劣路况不能迅速反应,往往错过了脱困的最佳时机;二是因为分时四驱没有中央差速器,所以不能在硬地面(铺装路面)上使用四驱系统,特别是在弯道上不能顺利转弯。正常的情况下,车辆并不是长时间处于四驱状态,正常行使状况下,采用的是两轮驱动,当一定要通过恶劣路面时,驾驶员能够最终靠分动杆把两轮驱动切换成四轮驱动,让四个车轮都提供驱动力,来提升车辆的通过性能。操作方式:车内会特别设计分动装置,有些是分动箱的挡杆,有些是电子的按钮或旋钮;适时四驱(Real-Time)单纯从字面来理解,就是指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会的四轮驱动,而在其它情况下仍然是两轮驱动的驱动系统。这个名称是有别于需要手动切换两驱和四驱的分时四驱,以及所有工况下都是四轮驱动的全时四驱而来的。相比全时四驱,适时四驱的结构要简单得多,这不但可以有效也降低成本,而且也有利于降低整车重量。由于适时四驱的特殊结构,它更适合于前横置发动机前驱平台的车型配备,这使得许多基于这种平台打造的SUV或者四驱轿车有了装配四驱系统的可能。前驱平台相对于后驱平台本身就有着诸多优势,如更加有助于拓展车内空间、传动效率更加高、传动系统的噪音更小等等。这些优点对于小型SUV,特别是是发动机排量较小的SUV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当然,适时四驱的缺点仍然是存在的,目前绝大多数适时四驱在前后轴传递动力时,会受制于结构本身的缺陷,无法将超过50%以上的动力传递给后轴,这使它在主动安全控制方面,没有全时四驱的调整范围那么大;同时相比分时四驱,它在应对恶劣路面时,四驱的物理结构极限偏低。操作方式:大多数都在车内设计了单独的按钮,印有“LOCK”字样,而也有些为自动感应式的联通四驱状态,车内无按钮; 四轮驱动技术最早出现在1903年,最初是在卡车上采用,后来才逐渐被引入一般轿车。 梅赛德斯-奔驰四轮驱动历史始于1903年。从那时起,梅赛德斯-奔驰从始至终坚持明确的方针:如果要在条件糟糕的路面上确保能够安全有效地行驶,四轮驱动技术将是最佳的选择。数十年来,四轮驱动已经成功应用于梅赛德斯-奔驰的不同车型之中,包括轿车和商用车,这其中的一些车型(例如G级或乌尼莫克系列)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对于应用了4MATIC技术的梅赛德斯-奔驰轿车和SUV来说,即使在普通公路上其也能带来非凡的性能表现。 早在1903年,保罗戴姆勒就为设计四轮驱动汽车奠定了基础。保罗戴姆勒是公司创始人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儿子,当时在奥地利戴姆勒汽车公司(位于维也纳新城)担任工程总监。1904~1905年,戴姆勒汽车公司建造了一辆四轮驱动军用牵引车。随后,戴姆勒汽车公司开发了一些四轮驱动牵引车和装甲汽车。然而,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汽车才最终取代了军方的马拉车。后来,四轮驱动汽车慢慢的变多地应用于建筑施工工地或扫雪作业。为了可以从这种发展成果中获益,奔驰公司在加格瑙开发了四轮驱动商用车。 1907年,德意志帝国殖民部向戴姆勒汽车公司(DMG)订购了一辆用于特殊使命的汽车。由于这辆汽车将用于当时德意志帝国在西南非洲的殖民地(如今的),因此该车一定要有卓越的越野性能以适应当地恶劣的路况。为此,戴姆勒汽车公司的柏林-马林菲尔德工厂制造了一辆由保罗。 戴姆勒设计的四轮驱动汽车,并以当时德意志帝国殖民部部长Bernhard Dernburg(1865-1937)的名字命名。1908年,这辆汽车成为了Bernhard Dernburg在德意志帝国西南非洲殖民地的公务车。在后殖民时代,这辆汽车的踪迹被人们所忽视,至今其下落依然是个谜。“DernburgWagen”采用了六座旅行车的车身设计,具有着恢弘的气度:长度为4.9米,高度(含车顶)为2.7米,轮距为1.42米,整备质量为3.6吨左右。 为了提高操控性,“DernburgWagen”装配了全时四轮驱动以及四轮转向系统,并且为所有的动力传输部件都安装了细粒流沙防护罩以适应当地的气候。作为梅赛德斯-奔驰的第一款四轮驱动汽车,“DernburgWagen”的爬坡能力达到了25度。在 6张照片和上述5个尺寸数据的基础上,戴姆勒-克莱斯勒制造出了比例为1:4的“DernburgWagen”模型,真实重现出这款超凡原型汽车的重要细节。 1926年,刚刚合并成立的戴姆勒-奔驰开始制造另一款高牵引力轿车:三桥G1(W103系列)。在G1的基础上,戴姆勒-奔驰于1928年和1929年分别开发出G3和G3a。尽管还缺乏真正的四轮驱动性能,但是这几款轿车均是通过两个后桥来提供驱动力,因此成为了非常理想的越野车。随后,强劲的G4(W31系列)也基本上采用了同样的设计,不过也不乏某些也向前车桥传输动力的车型。在当时,国家元首和高级军官都很欣赏这款全地形汽车。而在20世纪30年代,梅赛德斯-奔驰还制造了其他的轻量化四轮驱动汽车,并在德国军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在1938年伦敦车展上,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作为“殖民车和狩猎车”的G5(1937~1941年的W152系列),这款车被视为当今民用越野车的先驱。G5在出厂时具有不一样车身的版本可供用户选择,而除了四轮驱动之外,G5也可选装四轮转向系统。 1948年,乌尼莫克在法兰克福面市。“Unimog(乌尼莫克)”是德语“Universalmotorgert(通用机动工具)”的缩略语,这一名称反映了四轮驱动车型的广泛应用场景范围。在戴姆勒-奔驰于1950年接管整个乌尼莫克概念之前,位于格平根的勃林格机器制造厂一直生产乌尼莫克;从1951年开始,加格瑙工厂开始批量生产乌尼莫克。数十年来,几乎适用于各种地形的乌尼莫克在农业应用、长途跋涉、市政作业和军队等领域广受欢迎,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乌尼莫克概念获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功,而乌尼莫克最初的许多标志性特征也一直延续至今日:四个同尺寸车轮,四轮驱动和前后差速锁,能够应对艰难地形的门式车桥,以及运输货物和工具的前后轴和小平台。乌尼莫克在出厂时提供众多的版本,能够为满足具体应用而进行定制。另外,乌尼莫克也提供以生活方式为导向的娱乐版本:Fun-Mog。 1979年,梅赛德斯-奔驰推出了G级越野车)。G级是戴姆勒-奔驰与斯泰尔-戴姆勒-普赫(位于奥地利格拉茨)共同创办的合资企业(Gelndefahrzeuggesellschaft)所开发的越野车。后来,戴姆勒-奔驰完全接管了合资企业的控制权,但G级的生产却依然保留在斯泰尔-戴姆勒-普赫(如今的马格纳-斯泰尔)。G级提供不同车身的四个产品系列,包括长轴距或短轴距的旅行车、敞篷车、厢式货车和皮卡。在奥地利、瑞士以及东欧国家,G级也以“普赫”品牌进行销售。 460系列于1979年投产,直到被更加舒适的463系列(1989年上市)所替代;在此期间,更加朴实的461系列于1991年投产。同时,462系列在希腊塞萨洛尼基进行全散件组装(CKD)。在最初的概念阶段,G级是以商用车为指向来进行研发的。然而,这很快就发生了变化,G级转而为征服艰难的越野地形进行定制。作为一款具有卓越越野性能的车型,G级在横向斜坡上的方向稳定性可达54度,爬坡能力可达80度,最小离地间隙为21厘米,接近角/离去角分别为36/27度,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G级能够轻松地通过最困难的越野地形。同时,精工细作的底盘也提供了安全和舒适的越野操控性。得益于非同凡响的越野能力,早期的G级消费者包括许多国家的警方和军方。此外,G级也提供特殊版本,例如为沙特阿拉伯王室提供的狩猎车,梅赛德斯-AMG开发的超长G级,以及为教皇保罗约翰二世提供的“Popemobile”。 在G级所有的产品系列中,始终有不一样的功率的汽油机和柴油机车型可供选择,包括高性能AMG系列。一直以来,虽然G级不断应用了最新的技术发展成果,但在越野性能方面绝不妥协,而跟着时间的推移,民用车花钱的那群人慢慢的变重要。有鉴于此,如今G级也推出了舒适型版本,1989年上市的463系列就代表了这方面的一个重大飞跃。而从2001年起,经典的越野车开始畅销北美市场。此外,G级也能够完全满足特殊用户的安全需求,为其定制具有高等级防护性能的“防弹车”版本。事实上,作为一直采用直线轮廓结构和橄榄绿色的越野车,梅赛德斯- 奔驰G级早已在汽车市场中树立了非凡声誉。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梅赛德斯-奔驰轿车装配四轮驱动的时机和条件均已成熟。1987年,全新4MATIC技术在梅赛德斯-奔驰E级)(124系列)中首次亮相。全新4MATIC运用尖端技术,结合了机械部件和电子部件,进一步提升了梅赛德斯-奔驰的卓越特性。从1999年起,4ETS(四轮驱动电子牵引系统)与4MATIC一起作为差速锁应用于梅赛德斯-奔驰轿车上。2003年,梅赛德斯-奔驰进一步扩展了四轮驱动的应用场景范围,可向用户更好的提供5个车型系列的32款4MATIC车型,而S级(W220系列)的长、短轴距版本也首次应用了4MATIC技术。2006年,W221后续车型系列S320 CDI上市,这是第一款结合柴油机和四轮驱动技术的S级车型。另外,作为2003年六缸车型四轮驱动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C级也装配了4MATIC。 转向性能得到一定的改善。前轮既是驱动轮,又是转向轮,使得转向时的行驶方向容易控制,不容易出现过度转向的现象,转向安全性也得到提高。 增加车内空间。由于动力系统都位于汽车前部的发动机舱中,省去了通往后轮的驱动轴和后差动器,不会占用空间,因此增大了车身内部的容积。 减轻重量。前驱的机械组件相对于后驱少而且简单,所以能减轻不少重量。而且因为引擎和驱动桥的重量都加载在作为驱动轮的前轮,有助于提高车的牵引力,这在光滑的路面上非常有利。 湿滑路面的牵引力更大。由于动力系统的原因,前轮会负担更多的车体重量。由于前轮又是驱动轮,在湿滑条件下,轮胎能够得到更多的牵引力(抓地力)。 前轮制动性能得到改。由于发动机和传动系都在车辆的前部,所以汽车的重心靠前,加上制动时汽车重心前移,导致前轮载荷增加,前轮的制动力也就增加,使得前轮在紧急制动时不易抱死(未装ABS的情况下)。这也是前盘后鼓式制动系统在这部分汽车中的低价位车上用得较多的原因。 成本低。厂家在设计和生产汽车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造价.前驱设计相对后驱来说,不管设计和组装都比后驱费用低.前驱车不需要后驱动轴和后齿轮箱,传动系统也和后驱有所不同,组件少而且集中.这使得汽车的其他部分,比如制动系统,油路,排气系统容易布置在汽车的下部. 汽车前座舒适性比后座好。由于汽车重心靠前,所以前轮悬挂系统的承载质量与非承载质量之比要大于后轮,承载质量与非承载质量之比越大,舒适性越好。 起步性能不好。由于汽车起步时重心后移,前轮载荷减小,导致驱动力减小,所以汽车起步加速、坡起以及爬坡能力会降低。 机械传动效率降低。由于前轮汽车的变速箱中不可能有直接档(就是不经过任何齿轮副传动的档位,1:1传动的齿轮副都不能称为直接档,何况变速箱中不使用1:1的齿轮副),因此在高速档中,其传动效率会比后驱汽车要低,后果就是增加齿轮的磨损,增加燃油消耗。 汽车前后桥载荷不易匹配。由于发动机和传动系都在车辆的前部,所以汽车重心靠前,导致汽车的大部分载荷都由前桥来承担;加上这个级别的汽车在使用中前排坐人的情况远远大于前后都坐人并且行李箱放满行李的情况。所以这样的后果就是增加了前轮的磨损,增加前轮制动时的负担,增加了制动时后轮抱死甩尾的可能性。 转弯半径较大。由于前轮兼有转向和驱动的功能,轮胎转向的角度可能因此受到限制。通常后轮驱动的车辆可以有更小的转弯半径。 前轮负载过大。前轮要负责汽车的加速,转向,入弯时的负载,还有制动。轮胎的抓地力是有限的,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很容易顾此失彼,比如在提高加速能力的同时,必定会损失其他方面的性能。 拖力不及后驱或四驱车型。在拖车的情况下,前轮驱动车由于驱动轮离整体的质量中心更远,前轮驱动车的拖力要比类似的后轮驱动或四轮驱动车低。 前轮驱动指汽车设计中,发动机只驱动一对前轮的动力分配方式。现在,大部分轿车都采用前轮驱动的配置。而在汽车发展的早期,后轮驱动的设计则更为普遍。 前轮驱动的汽车上,发动机一般是横向安装的,即气缸的排列方向与车的行走方向垂直,但是也有少数车型的发动机采用纵向安装。前轮驱动的车辆通常发动机和变速箱也都在汽车前部。 前置引擎前轮驱动的汽车驱动系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FF。除了一些高性能跑车以外,目前我们在大街上见到的小轿车一般都采用前置引擎。为什么呢?显而易见,把引擎放置在车头,可以增大车箱内部空间,令乘坐更加舒适,所以只要不是为了追求高性能表现的超级跑车好像房车或者SUV这类汽车都是采用前置引擎的布局。 而采用前置驱动的好处又在哪里呢?前置驱动的结构,引擎的动力直接传递给前轮,因而不需要一条驱动轴把动力从前面输送到后面,这样车厢内部地板的中央就不会有一条突起,增大了腿部空间。而且前置引擎可以横置于车头,变速箱和差速器可以连成一体,相对于后轮驱动得汽车,制造技术上相对简单,而且采用得零件也要少,这样也可以降低汽车的制造成本。 前轮驱动车辆在行驶间的动态安全性要比后轮驱动要高,前轮驱动的汽车在直路行驶的稳定性较好,最常见的例子是在高速过弯的情况下,一般驾驶人比较能适应并处理前轮驱动车的转向不足现象,因为前轮驱动的汽车在高速过弯会产生推头作用,这时驾驶者只要松油门减速,车子的转弯角度就会收窄,使车子返回到转弯的路线上来,然而对于后轮驱动车的转向过 度情形,除非是专业车手,不然发生意外的机率将远大于前轮驱动汽车。 FF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引擎的曲轴与驱动轴成一条直线,这样就缩短了引擎动力输出到车轮的距离,提高了效率,也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但是如果前置引擎前轮驱动的汽车将驱动和转向的功能都集中在车子的前轮上,在动力输出较大的汽车上,会很容易出现扭力转向的情况,什么叫扭力转向呢? 是存在于转向轴附近所产生的扭力,转向轴的位置是偏离轮子中心的地方,当车子向左或向右转向时,“摩擦面积”会转移到各边的前面以及后面,这样的转移产生了一个“扭力条件”,这个扭力条件会影响车子的操控性。还有就是当车子起步的时候,重心通常都会后移,这样就会尾重头轻,驱动轮(也就是前轮)的抓地能力会下降,出现原地空转地情况,会白白浪费动力,因此起步不及后驱的车子快。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车身重量的问题,因为前轮驱动的汽车把引擎,变速箱,差速器,驱动轴这些部件都集中在车头,会令车身的重量不均匀,车子的动态难以获得很好的平衡。 我们知道车无论是转向还是前进,都是通过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作用来实现的,那摩擦(摩擦力的大小)的效果与什么有关呢?物理学说与接触面上的压力(轮胎所承受的车重)材质的摩擦系数和粗糙程度以及接触面面积有关。以后驱车为例,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提供车前进们的力,前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提供转向的力,再看前驱车,前轮既要提供转向的力又要提供前进的力,而提供摩擦作用的接触面只有前轮(因为后轮是被拖动的,所以后轮不提供转向和前进的摩擦作用)与后驱车相比,提供摩擦作用的接触面积减半了,而前轮提供的摩擦作用要分出一部分给前进使用,提供给转向的就少了,所以前驱车相比后驱更容易发生转向不足 其实并不是说前驱车会发生,只不过是和别的车比更容易而已。主要原因就是重量的分配,前驱车的所有重量都在前面,发动机,驱动轮,传动装置,虽说确实节省了车内空间,可是所有的重量都压到了前面。车身的重量分配是100:0。 前轮驱动的设计最早出现在1928年英国产的阿尔维斯牌〔Alvis〕汽车上。第一批较为成功的前轮驱动车包括1931年德国产DKW F1,1934年法国雪铁龙的Traction Avant 和英国BSA的三轮汽车。这些车都采用中置引擎、前轮驱动布局,即变速箱位于发动机的前方。 横置发动机的设计是1959年随着迷你的推出而开始普及的。它将变速箱集成到发动机下方的机油盘中,并采用了很简单的齿轮结构。标致和雪铁龙随后也推出了类似的车辆。 自1980年代起,美国汽车厂商生产的轿车开始逐渐转向采用前轮驱动。最早的车型包括雪佛兰的citation和福特的金牛座。日本厂商在1980年代也采取了同样的转变。因此,1990年代以后的美国汽车市场上,美日厂商的车型大部分都是前轮驱动,横置引擎的布局方式。不过,近来,一些美国厂商如克莱斯勒,在大排量的轿车上又回到后轮驱动的设计,以增强其加速性以作为卖点。 德国的高档车制造商,如梅塞德斯-奔驰和BMW则一直坚持采用后轮驱动方式,并发展出了先进的后轮独立悬挂设计。 拥有更小的转弯半径,掉头时更加高效。这是因为前轮的传动结构相对简化,前轮往往可以转动更大的角度。 获得更加多的抓地力,提高了加速性。在启动加速时,车重向后传递,因此增加后轮的压力,从而高效利用动能。 易于维护:后轮驱动车不像前轮驱动车那样,所有的动力系统构件都集中在汽车前部,在机械上相对于前轮驱动车更简单。因此,较易于拆卸和维护。 在拖车的情况下,后轮驱动距离拖车的挂接点更近,能够得到更好的转向性能和拖力。 不足:与前轮驱动相比,后轮驱动车有可能会出现转向过度的情况,一般驾驶技术的人较难控制,处理不好容易失控。雨雪天气驾驶时,转向操作不当极易出现车辆原地打转等情况。后驱车内地板中间通常会有一道凸起,下面安放着传动轴,会影响到车内空间布置。尽管后轮驱动的机械设计较简单,但是部件分布更分散的关系,动力系统的总重量增加。一般后轮驱动车比同级别的前轮驱动车略贵。由于在组装时,动力系统不能像前轮驱动车的那样自成一体,在工作效率上较差,因此增加了组装成本。另外,动力系统的材料费用也较多。因此,一般后轮驱动车比同级别的前轮驱动车略贵。 误区:家用后驱车不那么容易失控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做出漂移,原因是安全起见,车辆内部的电子控制单元会对车辆进行干预,确保安全。代表车型:宝马1系) 3系奔驰C级) E级一汽丰田锐志原理:后轮驱动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一般都会采用纵向安置,即发动机的气缸排列方向与行车方向平行。发动机多数安装在汽车前部,通过传动轴驱动安装在两个后轮之间的差动器以分配动力到后轮。但是也有发动机中置与发动机后置的设计,多见于跑车。后轮驱动是指汽车设计中,发动机的动力只驱动后轮的动力分配方式。后轮驱动车的前轮在行驶时不产生动力,只起到承重和转向的作用。后轮驱动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一般都会采用纵向安置,即发动机的气缸排列方向与行车方向平行。发动机多数安装在汽车前部,通过传动轴驱动安装在两个后轮之间的差动器以分配动力到后轮。但是也有发动机中置与发动机后置的设计,多见于跑车。后轮驱动是以后轮来进行车辆的前进,后驱车中还分成FR(前置后驱)、MR(中置后驱)和RR(后置后驱),MR和RR由于在布置上损失太多的乘坐空间,是只有超级跑车才会采用的结构,比如F1赛车。前置后驱也就是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其中前排车轮负责转向,由后排车轮来承担整个车辆的驱动工作。在这种驱动形式中,发动机输出的动力全部输送到后驱动桥上,驱动后轮使汽车前进。也就是说实际的行进中是后轮“推动”前轮,带动车辆前进。和其他两轮驱动的行驶相比,前置后驱在良好的路面上启动、加速或爬坡时,驱动轮的附着压力大,牵引性明显优于前驱形式。同时采用前置后驱的车型还拥有非常良好的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有助于延长轮胎的常规使用的寿命。除此之外,前置后驱的安排也使发动机、离合器和变速器等总成临近驾驶室,简化了操纵机构的布置和转向机构的结构,更加便于车辆的保养和维修。正因为有如此之多的优点,国产宝马325i、530i以及档次更高的进口宝马轿车,宾利奔驰等很多豪华轿车才多采用前置后驱这种形式。扩展阅读:后驱车则易产生转向过度而导致甩尾,后驱转向过度往往更危险,如果出现失控会愈演愈烈,必须立即收油并反打方向,但普通的驾驶者很难将转向时机和动作掌握得非常好,这样就很难避免事故的发生。发展历史:后轮驱动的布局从汽车发明起就出现了。1950年代以前的汽车绝大部分都采用后轮驱动方式。此后随着前轮驱动和四轮驱动车的普及,后轮驱动车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目前,大部分的卡车,注重加速性的轿车或跑车仍都采用后轮驱动方式,而大部分的中低档轿车都采用前轮驱动方式。越野车和强调越野性能的皮卡则多采用四轮驱动方式。要把驱动的问题说明白,就得先从驱动的发展历史说起。各位明白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由卡尔奔驰在1886年发明的,这辆车实际是由辆内燃机驱动的三轮马车,它的前轮用于转向,位于车厢后部的发动机通过链条将动力传递到尺寸更大的后轮而推动马车行走。这能算得上是最早的后驱了,当时的设计思路完全是因为这样一来传动路线年法国人潘赫德和莱瓦索尔率先发明了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结构型式,并设计了专用底盘,这一传动结构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本型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全世界广泛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