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1-16 11:22:20 | 作者: 叉车
时间: 2025-01-16 11:22:20 | 作者: 叉车
在我军国产压制火炮中,122毫米榴弹炮型号最多、历时最久、数量最大,备受部队官兵青睐,其中54式122毫米榴弹炮是我们国家生产的第一种大口径火炮。该炮大量装备部队后,我军作战远程火力支援得到大幅加强。这型榴弹炮经历一直在改进升级后,先后参加了金门炮战、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新型火炮的列装,该型火炮陆续退出现役。 我军最早装备122毫米榴弹炮,是在抗美援朝时期。1951年5月,苏联支援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武器装备中就有122毫米榴弹炮,当时的122毫米榴弹炮主要是M-30型。其是苏军大量装备的一种榴弹炮,大多数都用在杀伤有生力量、破坏野战工事和军事设施等,也用于攻击坦克装甲车辆。因性能优异,从1940至1955年,该型火炮共生产2万余门,在卫国战争期间,表现极为优秀。 1952年5月,我国决定仿制M-30型122毫米榴弹炮,制造任务由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所属的齐齐哈尔第127厂承担。当时的127厂刚搬到齐齐哈尔不久,还在进行基本的建设。1952年8月,上级调来样炮。按协议,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1953年6月才能全部到位,苏联专家则要等到1954年初才能进驻。然而,战争不等人,127厂成立试制委员会,确立了“边基建、边生产,试制、生产两不误”的方针,大胆提出“不等不靠,自己仿造”的工作方案。 厂领导发动职工将样炮按照射击、瞄准、架体、行走四部分进行分解,由车间交给班组研究。同时,针对当时工艺手段跟不上、缺少专用设备等现实问题,工厂边研究样机,边改造加工设施。到1952年末,共梳理筛选出试制关键性技术问题24大项,提出革新和合理化建议1100多项。1953年,苏联开始提供生产技术资料,包括产品图纸、产品说明书、计算书、全套PROC,有了专家指导和前期研究,试制工作非常顺利。 1954年8月,127厂成功制造出4门122毫米榴弹炮,开创了新中国自行生产大口径火炮的历史。9月,军委将该榴弹炮批准定型为“1954年式122毫米榴弹炮”(简称54式122毫米榴弹炮)。10月25日,致信127厂,祝贺榴弹炮试制成功。 54式122毫米榴弹炮全装药最大初速为515米/秒,不同装药最大初速和弹道弯曲程度不同,便于根据火炮阵地地形选择射击方式,有效发挥火炮火力。该炮最大射程11.8公里,高低射界-3°至+63.5°,方向射界49°,射速5至6发/分,主要配备榴弹、发烟弹、照明弹和宣传弹等。 1956年1月,54式122毫米榴弹炮列装部队,主要装备步兵师、军属炮兵团,这标志着主要重型支援火器实现了从战场缴获、国外进口到国产的转变。1958年6月6日,在北京国防工业汇报展览会兵器馆曾驻足54式122毫米榴弹炮前,仔细了解该炮生产使用情况。后来,该型火炮出口到阿尔巴尼亚、玻利维亚、伊朗、柬埔寨、巴基斯坦、苏丹、坦桑尼亚和津巴布韦等国。 54式122毫米榴弹炮列装部队后,在炮击金门、对印自卫反击、对越自卫反击等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炮击金门。自1958年8月23日对金门军进行惩罚性炮击和海空封锁后,美国加强了对军的支援。1960年,军加修了金门的防御工事,5月末,还在金门进行了空降演习,此外,加紧储备作战物资,进行部队调防。 6月5日,军宣布进入高度战备状态,并组织海军陆战队6月13至16日在台湾南部举行“铁军”登陆演习,配合艾森豪威尔6月18日访台制造焦灼的事态。对此,炮兵于6月12日受领炮轰“瘟神”的任务,计划于6月17日、19日对金门实施炮火打击,这次炮击作战是反对美蒋勾结的一次武装大。作战的基本指导是以反击敌炮兵为主,杀伤敌人为辅,只打击空白地区和沙滩,其他目标一律不打,如敌炮向我阵地、营房、码头、车站、指挥机关等主要目标射击时,则以最优势火力压制对我危害最大的炮兵阵地。 其时,我炮兵部队主要装备54式122毫米榴弹炮。6月17日,炮兵部队组织了两次炮击,分别于20时、23时两次炮击,每次炮击持续40分钟,对大金门23个地段进行了射击,消耗弹药15030发。其间,敌人从3个阵地向我桥头、莲河、沃头等地还击28发。 6月19日,炮兵部队同样组织两次炮击,6时开始,9时结束,每次炮击持续50分钟,对27个目标进行打击,消耗弹药21927发。其间,敌先后从18个阵地向我围头、小龙、溪东、沃头等地还击2122发。 这次炮击金门作战,沉重打击了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的嚣张气焰,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对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和主权不容侵犯的决心,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打击效果。 对越自卫反击战。1979年2月,在越南发隆地区进攻战斗中,某部装备54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榴弹炮1营与步兵密切协同,以准确、猛烈的炮火支援步兵激烈战斗三天三夜,全歼发隆地区之敌,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火力支援任务,全营荣立集体二等功。 发隆位于越南孟康县城东北22.5公里,东、北两面与我国接壤,东面国境一线为大梁子河,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000米以上,多为陡峭山地,道路稀少、狭窄,雾多,气候变化大。 越军守敌500余人,他们在主要防御地域筑有堑壕,设有明暗火力点和掩蔽部,指挥所设在1609高地,把发隆地区作为侵扰我国边境的前哨阵地,与我长期对垒。 我作战部队在党中央、指挥下,决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对发隆地区守敌进行围歼,榴弹炮1营支援步兵进攻行动。16日22时,步兵在榴弹炮1营的掩护下渡过大梁子河,因步兵隐蔽接敌并未被敌发现机动行踪,炮兵支援未实施射击。 2月17日6时,进攻战斗发起,我榴弹炮1营按预定计划急袭射击5分钟,对敌浅近纵深有生力量和火器进行压制。步兵随后发起攻击,先后占领1307高地、1410高地,并向敌纵深突进。9时,榴弹炮1营利用观察条件良好的时机,组织了对试射点试射,之后按协同计划对1609高地行监视射击,扰乱敌观察和指挥。12时,榴弹炮1营观察所发现1523高地掩蔽部附近敌活动频繁,决心以掩蔽部为试射点,改用二号装药试射,发射4发炮弹,首发命中,敌掩蔽部倒塌。13时,步兵向1485高地冲击,遭到1485高地之敌猛烈射击。榴弹炮1营对1485高地之敌进行火力打击,毙敌数名,残敌仓皇向西逃窜,步兵攻占1485高地。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我步兵又在榴弹炮1营支援下夺占了发隆周边几个高地,并歼灭发隆外围大部之敌,将残敌包围在发隆街区中。2月20日,步兵对发隆营房发起总攻。榴弹炮1营采用高射界并以瞬发、短延期、延期3种引信混合使用实施射击,持续20分钟,消耗弹药94发,90%以上的炮弹落到营区,毙敌50余人,彻底摧毁了敌坚固工事。步兵以极小的代价全歼顽抗之敌。此次战斗,榴弹炮1营共打击目标18个,消耗炮弹492发,支援步兵歼敌470余人,充分的发挥了54式122毫米榴弹炮强大的火力支援作用。 通过对54式122毫米榴弹炮的大架、驻锄、制退机、复进机和牵引装置进行一系列改进,1966年批准定型的榴弹炮为“1954年-1式122毫米榴弹炮”(简称54-1式122毫米榴弹炮)。1981年,该型榴弹炮量产。54-1式122毫米榴弹炮的总体性能虽有所改善,但射程、射速等关键技术指标并无实质性提高。 随着我军机械化建设的推进,装甲兵对自行火炮的要求日益提高。当时我军的多数坦克师建制内无炮兵,少数编有炮兵团的坦克师、摩托化步兵师只有牵引式火炮,这种火炮无法及时有效为坦克部队提供伴随火力支援。为更好适应新的战争环境,研制国产自行火炮迫在眉睫。 1969年1月,军委下达研制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任务。受制于当时国内技术条件及科研能力,设计人员将54-1式122毫米榴弹炮直接加装在63式装甲输送车底盘上。这个看似“简单”的设计的具体方案,却耗时12年才最终定型。在这12年里,1969至1972年,是以63式装甲输送车底盘为基础研制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974至1981年,是以63-1式装甲输送车底盘为基础研制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1969年,第一辆样车交给部队进行使用和测试,其间完成1000公里的长距离行驶和386发实弹精度射击等战技指标考核。在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设计定型审查会上,参加会议的专家和参加测试的部队官兵都认为该炮达到战技指标要求,能较好满足部队的使用需要。在得到专家和官兵的肯定后,1970年6月25日,该炮被批准设计定型,正式命名为“1970年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简称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1970年下半年,首批20辆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交付部队试用。 然而,1971年,在列装部队赴内蒙古参加综合演练途中,发现该炮行走系统问题较多。于是,首批火炮被“召回”,同时“由使用单位、生产单位、科研部门组成三结合'会战组,修改设计,逐项攻关,重新试制,试验后重新定型”。改进后的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在进行了3000公里行驶试验后,仍未完全解决原有问题,因缺乏经费不得不暂停研制工作。 值得庆幸的是,试验让有关人员得以摸清行走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是63式装甲输送车底盘在加装122毫米榴弹炮后,原来行走系统承担接受的能力不足,造成行走系统故障。考虑到122毫米榴弹炮后坐力强劲,生产厂商对63式装甲输送车底盘进行重新设计。改进后的底盘将原来每侧4个760毫米单负重轮改为5个650毫米双负重轮,负重轮动行程从170毫米提至210毫米,每侧增加3个托带轮,每侧2个摇摆式减振器改为3个筒式减振器,车体加长178毫米,这就是63-1式装甲输送车。 在完成底盘改进后,70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的设计工作重启。1975年5月,第一辆样炮进行了2200公里摸底试验。1979年,利用63-1式装甲输送车底盘生产了3辆122毫米自行榴弹炮样车。在进行500公里摸底试验后,3辆样炮交给装甲兵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进行定型试验。定型试验对样炮进行了严格的性能测试,样炮经受了寒区、湿热区、常温区长达5000至6000公里的行驶测试。经过试验,样炮各项性能参数达到验收标准,顺利通过设计定型审查。1981年9月29日,该炮被正式批准设计定型,命名为“1970年-1式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简称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 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全长5.48米,全重15.3吨,最大速度56公里/时,最大行程450公里,最大射程11.8公里,炮身水平转动范围左右各22.5°,主要配备榴弹、燃烧弹、增程弹、发烟弹等多种炮弹。此外,该炮还装配一挺7.62毫米机枪作为辅助武器。 外观上,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如同在63-1式装甲输送车载员室顶部打开一个缺口,架上一门54-1式122毫米榴弹炮。该炮采用无炮塔开放式设计,为增加防护,在战斗室两侧和后部加装了半围式装甲围板。这种“敞篷”式设计虽能增加一定防护性能,但却无法遮风挡雨。后来,科研人员又在该炮的战斗室顶部设计了一个可折叠桁架篷布结构的活动斗篷,行军时打开成防雨、防尘的篷顶,进入阵地后再折叠起来便于乘员操作火炮和观察。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列装后,提高了坦克兵、炮兵作战协同能力,也提高了装甲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进入新世纪,无论是54式122毫米榴弹炮,还是70-1式122毫米自行榴弹炮,随着新一代榴弹炮的研制和列装,其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前者除部分在边防或预备役部队外,大部分已退出现役,后者只有少数单位作为顶编装备继续服役。